本帖最后由 種咖啡的農民 于 2020-11-20 14:43 編輯
前段時間出掉了GFX 50R,但依然對富士的色彩無法割舍,于是入了X-T4,一個月用下來感覺也非常順手,聊一下選擇這臺機器的原因及到手后的感受。
為什么選富士?
我自己對于富士的機身是很有好感的,在我先前寫過的體驗中包括有X-T3和GFX 50R,再先前也入過X-T1和X-PRO2。來來去去每一次入富士的點無非就是兩個字,好看。機身好看+照片好看。富士的機身顏值一直在線這個也是個傳統了,即使不拍用來做道具背景也是極好的。而照片好看并不是說富士的畫質有多出色,而是觀感上的好看,能讓被拍攝者一眼就能感覺到的好看。這個我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歸到富士的色彩科學以及配備的一塊素質不錯的屏幕。
富士的色彩科學可能很多人都不屑,覺得也就是張jpg,所謂的直出色彩再怎樣都不如自己拍raw后期調來得高級。以前我也這么認為,既然買了那么貴的相機還在用jpg有點“外行”。但年紀越來越大找上你的事情越來越多,發現自己幾乎沒有什么能定心修修圖的時間和精力了,很多時候特別是旅游的時候根本沒有動力從raw開始修,只想手機隨便調一下曝光,其余的調色就用富士機身內的膠片加些許的白平衡和曲線調整來解決,確實很省事。
(FUJIFILM X-T3 +XF 16mm-55mm F2.8)
(FUJIFILM X-T3 + XF 23mm F2)
(FUJIFILM X-T4 + VILTROX 56mm F1.4)
而富士機身的另外一個特點,操控我個人覺得并沒有讓我感覺是個影響我選擇的方面,或者說各家的操控都很有特點:佳能入門快速,索尼迷宮菜單但自定義按鍵設置好后效率奇高,富士什么都有自己的一個波輪來負責,說不上誰好誰壞,習慣了都是好用的。
我自己以前也是一個“全幅黨”,甚至還覬覦中畫幅的畫質去玩了下。多次購入APS-C畫幅的機身又出掉也確實感覺到了其畫質沒法令我滿意,主要是高感到了6400開始就比較影響觀感讓我不由地會想,我要是帶一臺全畫幅過來肯定會獲得一張畫質更純凈的照片? (FUJIFILM X-PRO2 + XF 23mm F1.4)
雖然X-T4機身的CMOS在APS-C中算是領先水平(關于這塊底有很多專業評測就不細說了),但依然肯定不如主流的全畫幅機身。但是富士給到了X-T4機身防抖,代表給到了拍攝者降低快門速度來換取更低ISO的選擇,進而獲得提升照片純凈度的機會。在實際用下來的感受中,富士這次的防抖我還是滿意的。舉例來說,我搭配的18-55鏡頭在55端拍攝一張快門速度1/2秒的照片是這樣的:
(FUJIFILM X-T4 + XF 18mm-55mm F2.8-F4)
而在實際拍攝過程中就是我可以用一些長焦,特別是我自己手上的IS小小白在光線不那么充足的情況下拍到畫質可用的照片。
(FUJIFILM X-T4 + CANON 70mm-200mm F4 IS)
富士機身的對焦行不行?
富士的機身在對焦上一直是弱項,從我開始使用的X-PRO2基本一直在用單點對焦,后來出了X-T3從宣傳上來看對焦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我實際入手后帶著它去旅游拍攝的時候發現有顯示和焦但出片“跑焦”的情況后又憤然出了二手。在先前的體驗中這一塊一直不能說是滿意。這一次X-T4依然是X-T3的那塊底,在考慮的時候唯一這個點讓我覺得有些猶豫,買來后帶著女王出去拍照的時候也留意了下臉部/眼部自動追焦+連拍的出片成功率,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跑焦”的情況。體驗上來說還是不錯的,特別是從GFX 50R換成這臺機器后這個拍攝體驗,簡直一天一地,再利用下連拍后女王照片里的擺姿也更自然了。
(FUJIFILM X-T4 + VILTROX 56mm F1.4)
(FUJIFILM X-T4 + VILTROX 56mm F1.4)
還有什么覺得可以改進的?
前面“吹”了X-T4這臺機器那么久,對于富士還是有個不得不吐槽的點,鏡頭實在是太老了,除了幾枚F2的鏡頭,其他定焦的對焦速度實在不敢恭維,富士憋了那么久就一枚又重又貴的50 1.0,以及一臺提升1代香度的10-24二代外,就沒啦,況且幾枚老年頭也沒降過什么價,實在有點無力吐槽。而副廠若不是唯卓仕出了三劍客,只有幾個手動頭可以選。還是希望富士能好好更新一下鏡頭群,以及有更多的副廠,例如適馬的三劍客加入到X卡口當中來。還有一點就是無線照片傳輸,太他媽慢了,還經常斷,讓人不禁懷疑做這個無線傳輸功能的人是不是外包給社長親戚用來輸送利益用的?,F在我基本就是隨身帶讀卡器,那體驗真得是飛一般的享受。
后續有其他想到的遇到的,會繼續更新。
|